摘要:作為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的應用型典范,智慧物流網絡和智慧零售、智能制造等,本質上均具有極強的前瞻性。
這是一個數字化驅動的時代,而作為現代商業基礎設施的核心載體,傳統物流在數字化改造和重塑后,其戰略意義已經不再局限于一域,而是連接全世界并深度推動全球貿易。
傳統物流的數字化改造和重塑,中國已經全面加速,國家智能物流骨干網的建設,中國更已呈現出彎道超車之勢———6月7日,阿里旗下菜鳥網絡宣布,將在香港建設一個總投資120億港元的超級eH ub項目。消息顯示,參與該項目的投資方還包括中國航空集團和圓通速遞。
本次宣布在香港建設的超級eH ub,定位為國家智能物流骨干網的一個全球數字中樞,而這一戰略動作,可以視為中國物流業發展向縱深推進的一個標志。從全球化角度看,正如有專家所表示的,中國高鐵、移動支付、智能物流骨干網,在未來十年最有可能成為全球基礎設施。
縱觀當代經濟發展史,過去30多年的全球化,是規?;a的全球化,跨國大企業天然具備規模經濟優勢,所以,這30年里,跨國大企業是全球化紅利的最大享受者。而在個性化消費、小眾化生產已成為新一輪消費升級的標簽時,規模不經濟開始取代規模經濟,中小企業逐漸成為新一輪全球化的主角。
而近年來伴隨著電子商務的高速發展,全球化貿易已經呈現出信息去中介化的趨勢,這一趨勢無疑給無數中小企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,它們由此可以更低成本地直接觸達全球消費者。在這個過程中,物流業作為最重要的配套和基石,作為中小企業開展全球貿易不可替代的貨品通路,重要性也在日益凸顯,尤其是在基礎設施建設整體較為薄弱的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地區。
從降本增效的意義上講,國家智能物流骨干網絡通過數字化降本、提效,通過技術革新降低整個社會物流成本,實際上首先是中國物流業的分內之事。在這個基礎上強化能力輸出,能夠真正確立中國物流業在全球的絕對領先地位。截至2018年一季度,中國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 D P的比率為14.5%,高于主要發達國家8%-9%和新興經濟體11%-13%的水平。這意味著中國物流業正面臨從“規模全球第一”到“全面引領世界”的升級任務。
就政策取向而言,近期物流行業的政策利好頻頻加碼,涉及物流倉儲、道路運輸等多項稅費的減免,這背后有著明確的政策標定,就是要把社會物流總費用占社會物流總額的比重由目前的4 .9%降低0 .5個百分點左右,工商業企業物流費用率由8.3%降低1個百分點左右。
物流網絡不是孤立、突兀的存在,其重要性因其作為經貿、商業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凸顯。資金流、人才流、物流作為全球化的“三位一體”,在短時間內,物流網絡對全球化貢獻的提升空間最大,可預見性最強。在移動互聯網創新的帶動下,中國商業的變革速度全球最快,體現出明顯的后發優勢,移動支付引領全球,人才集聚效應的基礎在不斷夯實,而物流業的快速跟進以及生態效應不斷顯現,實則是一種必然。
作為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的應用型典范,智慧物流網絡和智慧零售、智能制造等,本質上均具有極強的前瞻性。這也意味著,在國家大力發展人工智能的戰略之下,其更多的戰略意義不僅僅限于當下和未來數年,而是長期的、可能超出預期的。
中國正處在數字化時代后發優勢的機遇期———這不僅體現在物流、零售等行業,包括制造業、醫療、教育等等,中國的廣闊市場、人口密度以及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應用,經由這些先天優勢所產生的技術驅動效應以及廣泛的創新實踐,未來勢必持續井噴,在數字化新經濟時代,中國極有可能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成功實現彎道超車。
文章來源: 南方都市報
閱讀(300)2018-06-06
閱讀(205)2017-07-23
閱讀(256)2018-05-23
閱讀(14)2017-12-04
閱讀(72)2018-07-12
精彩評論